医药资讯

relatliumab /Nivolumab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获FDA优先审批

发表者:haiou_Hewey     发表日期:2021-09-22 15:13       文章来源于网络      浏览量:702

黑色素瘤是一种源于黑素细胞的恶性程度高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皮肤以及皮肤黏膜交界处,有时还可以发生在眼脉络膜或者软脑膜等处。黑色素瘤多与长时间的阳光照射有关,部分患者还可能是由于其他恶性黑色素痣转变而来,外伤、病毒感染、机体免疫力下降等也会导致黑色素瘤的发生。早期可发生转移,转移部位多见肺、脑。


FDA已授予relatlimab +纳武单抗(nivolumab,Opdivo)固定剂量组合的生物制品许可证申请(BLA)优先审查资格,该组合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成人及儿童(12岁及以上、体重至少40公斤)患者。

纳武单抗(nivolumab,Opdivo)


该申请得到了2/3期RELATIVITY-047试验(NCT03470922)的数据支持,研究表明,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一线治疗中,根据双盲独立中心审查(BICR),与nivolumab单药相比,该双药方案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增加了一倍以上。


在2021年ASCO年会上公布的主要结果显示,研究组的中位PFS为10.12个月(95% CI,6.37-15.74),对照组为4.63个月(95% CI,3.38-5.62)。对于12个月PFS率,relatliumab+nivolumab组为47.7%(95% CI,41.8%-53.2%),nivolumab单药组为36.0%(95% CI,30.5%-41.6%)。


值得注意的是,双药治疗时,无论预先指定的亚组和分层因素如何,都可以观察到PFS获益。


根据处方药使用者收费法案,FDA预计在2022年3月19日决定该BLA。


这项全球、双盲、2/3期试验招募了ECOG评分为0或1、尚未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


总共纳入714名参与者,按1:1被随机分组,一组接受固定剂量的静脉(IV)联合治疗,包括160mg的relatliumab + 480mg的nivolumab(每4周);另一组接受480mg的nivolumab(每4周)。分层因素包括LAG-3和PD-L1状态、BRAF突变状态、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8版转移分期。


根据BICR,试验的主要终点为PFS,关键的次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和总缓解率(ORR)。


无论LAG-3表达状态如何,与nivolumab相比,PFS获益更倾向于固定剂量组合。具体而言,在接受relatliumab /nivolumab治疗(n = 268)或nivolumab单药治疗(n = 269)的患者(LAG-3表达为1%或更高)中,中位PFS分别为12.58个月和4.76个月。在LAG-3表达小于1%的患者亚组中,接受双药治疗的患者(n=87)中位PFS为4.83个月,而接受单药治疗的患者(n=90)中位PFS为2.79个月。


在2021年ESMO大会上,新的疗效结果表明,与接受nivolumab单药(n = 151)相比,接受relatlimab + nivolumab治疗和停止治疗(n = 167)的患者无治疗间隔(TFI)比较长,TFI中位数分别为1.41个月和3.32个月。


研究人员表示,与nivolumab单药相比,双药联合还降低了下一线全身治疗(PFS2)后进展或死亡的风险。研究组的中位PFS尚未达到,而对照组为20.04个月。


relatliumab /nivolumab治疗的中位持续时间为5.6个月,而nivolumab单药治疗的中位持续时间为4.9个月。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终止治疗的患者略多,分别为64.9%和66.8%。


两组中,最常见的停药原因是病情进展,其次是治疗相关毒性、患者要求和与治疗无关的不良反应(AE)。


与relatliumab /nivolumab组相比,nivolumab组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更多,分别为37.3%和35.5%,接受全身治疗的患者分别为29.8%和27.9%。


在纳入TFI分析的终止治疗患者中,没有接受后续全身治疗的患者,relatlimab/nivolumab组为40.7%,nivolumab组为29.1%;两组中,继续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分别为31.1%和37.7%。


研究发现,该组合具有可控的安全性,未出现任何意外的安全信号。


次要终点OS和ORR的随访正在进行中,让我们期待该研究成果能够为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与启发。

免责声明:《relatliumab /Nivolumab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获FDA优先审批》由海鸥药房编辑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另外文章中所提到的药品用法用量及疾病建议等相关资讯仅供医护人员参考,不可作任何用药依据!